您好!欢迎您来到衡天力仪器网!提供专业的实验室仪器、实验室分析仪器整套采购解决方案!

2015年北京光谱年会成功召开

点击: 次 时间:2016-04-18 13:48

2016年1月12日,由北京理化分析测试技术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5年北京光谱年会”在北京天文馆成功召开。

会议首次以"组学"研讨会的形式,聘请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宏观代谢组学、金属组学等组学领域研究的专家做了专题报告,共吸引科研院所、检测机构、仪器厂商的100余名代表参加。在下午的报告环节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四纯教授,北京大学的刘小云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的袁洪福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的韩东海教授及耶拿仪器、布鲁克公司的代表分别带来精彩报告,再掀2015年度光谱年会新一轮高潮。

下午的第一位报告者是来自德国耶拿分析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尔乐先生,他介绍了《德国耶拿高灵敏度ICP-MS在元素分析中的应用》。在今年10月份成功举办的BCEIA2015展会上,耶拿公司推出的PlasmaQuantMSICP-MS荣获了BCEIA新产品奖。这款PlasmaQuantMSICP-MS自2015年4月份问世以来,每到一处,都获得高度关注。

据高尔乐先生在报告中介绍说:“全新的PlasmaQuant?MS,开启ICP-MS领域新境界:高灵敏度,改进的离子透镜系统,使得仪器的灵敏度达到同类产品的5倍以上;低能耗的等离子体,超低的使用成本,节省50%的氩气;高效易用免维护,专利的iCRC集成式碰撞反应池可高效、快捷的消除多原子分子干扰,在不损失元素灵敏度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碰撞反应效果;高解析的四极杆,3MHz的扫描速度获得完美的质谱分离;最短的检测驻留时间达到50μs;全数字脉冲技术检测器:ICP-MS中唯一的全数字检测器,线形范围达10个数量级,使用寿命超长。”

超材料是具有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人工复合结构或复合材料,迄今已发展出包括:“左手材料”、光子晶体、“超磁性材料”等新型“超材料”,其设计思想和方法很有可能成为发掘材料新功能、引领产业新方向,提高材料综合性能、突破稀缺资源瓶颈的有力手段。在光谱分析方法和仪器的创新方面,全球领先的分析仪器公司布鲁克正将目光更多地投向研究超材料的有力工具——红外显微成像技术。

来自布鲁克(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应用工程师李得勇先生向现场嘉宾介绍了布鲁克Hyperion30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镜,突显其在新型特性材料分析方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Hyperion300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显微镜配备了双探测器系统,既可以利用单点探测器进行平面扫描,实现平面的显微红外成像,也可以利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FPA),实现平面的一次性红外显微成像。在用焦平面阵列探测器(FPA)时,单幅红外光谱图像的采集在几秒内就可以完成。能够同时分析打样品各个微区处的红外光谱信息。该红外显微镜的空间分辨仅仅受限于衍射极限效应,可以达到红外光波长的量级。

在过去的几年中,清华大学的张新荣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利用元素作为标记物进行生物大分子分析”的研究,用ICP-MS取代荧光分析,为原子光谱分析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开拓了一条新路,开启“后荧光时代”。

来自清华大学的张四纯教授作为该团队中的一员,在光谱年会现场介绍了实验室团队近年所进行的研究及取得的进展:相较于荧光标记或酶联免疫法,ICP-MS有着突出的优势,可以在一个样品中不经任何分离,同时测定经过同位素标记的10种、20种甚至30种抗体。基于上述优势,张新荣教授带领团队用不同的DNA用不同的稳定同位素标记,再用ICP-MS一次分析出结果,不仅速度加快,而且可以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分析,避免了毛细管电泳重复性差的问题,测定结果更准确。

来自北京大学的刘小云教授结合自己在蛋白质组学领域多年的研究经验,介绍了沙门氏菌感染宿主过程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机制。在普及蛋白质组学的背景、细菌感染生物学的相关概念的同时,详细分析了沙门氏菌在感染过程中的生存状态,采用串联质谱等多种手段,挖掘深藏于数据中的假设及结论。

现代的过程分析技术几乎涵盖了大部分的光谱方法,包括紫外可见、近红外、红外、拉曼、声化学计量学、近红外化学成像、过程核磁共振、荧光和冷发光传感等。北京化工大学袁洪福教授在报告中介绍到,随着社会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定义已经悄然在发生变化,其过程内涵由具体的生产过程扩展到包括从原料、加工、物流到消费的全过程。同时,过程分析技术也随之发生改变,不仅包括在线分析技术,也包括专用、便携、手持以及手机功能等。

尤其当过程分析技术邂逅互联网后,过程分析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通过互联网使全社会共享,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尤其是超微型光谱仪与手机互融,使得过程分析发展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但是,虽然超微型光谱仪与手机互融的概念获得了社会高度关注和市场青睐,技术研究也异常活跃,但是技术还不够成熟,信噪比、稳定性和与互联网的接口技术仍需攻坚时日。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起源于食品、活跃于食品、扎根于食品。据中国农业大学韩东海教授介绍说,在近红外2015国际大会上,参会论文与食品有关的占29%;在2015的日本近红外大会上,农业与食品的口头演讲占33%;在2014年中国近红外大会上,食品相关论文占29%。这些数据足以说明近红外在食品分析中的地位。

纵观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发展史,仪器正从通用朝着专用的角度发展,便携式、手持式、在线的仪器在市场中的呼声越来越高,应用场所也从实验室走向了生产现场乃至田间地头,被广泛应用于原料的成分快检、食品品质评价、水果分级分选、食材真伪鉴别、生产过程监控、食品安全把关等关乎国民食品安全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近红外光谱在食品安全领域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来源:仪众国际)



上一篇:国家质检总局专用仪器公开招标 下一篇:关于2016第十一届西安科博会-科学仪器及实验室
收缩